Laogege's Journal

凯恩斯 经济学界的达芬奇

凯恩斯:经济学界的达芬奇

我是老哥哥,今天,我们要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他既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他混迹于最前卫的艺术家沙龙,也与一国首相纵论国是;他在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积累了巨额财富,却又转身将这些财富投入他钟爱的芭蕾舞团。他用一个理论,拯救了濒临崩溃的资本主义世界,也开启了一场至今仍在回响的、关于政府与市场边界的世纪大辩论。他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个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达芬奇”的男人。

要理解我们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理解每一次经济危机时政府为何要出手干预,你就必须理解凯恩斯。而要理解凯恩斯,我们必须回到一个彻底失控的时代。历史的记忆总是倾向于记住那些惊天动地的巨响,比如战争的炮火,或者革命的呐喊。但它常常会忽略另一种更令人恐惧的声音——那就是当整个世界机器戛然而止时,那片诡异的、令人窒息的寂静。

想象一下,你正走在1931年的纽约街头,或者是伦敦、柏林。空气中弥漫的不是繁荣的气息,而是一种无形的、冰冷的恐慌。曾经彻夜不熄的工厂烟囱,如今像一尊尊沉默的墓碑,静静地指向铅灰色的天空。银行门口,排着长得望不到头的队伍,人们脸上没有愤怒,只有一种被抽干了所有希望的麻木。

他们不是来取钱的,因为银行里已经没有钱了。他们只是习惯性地站在这里,仿佛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判决。报纸上的头条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失业率再创新高,成千上万的家庭失去家园,曾经体面的中产阶级在街头排队领取救济汤。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他们的眼神里,你看不到童真,只有超越年龄的困惑和恐惧。

整个西方世界,这个曾经坚信自己掌握了“进步”密码的文明,仿佛被施了一个恶毒的魔咒,一夜之间陷入了瘫痪。最可怕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那种彻底的无序和无解。当时的经济学家们,那些亚当·斯密最忠实的信徒们,他们翻遍了所有的经典教科书,却找不到任何答案。

他们的理论——那只美妙的“看不见的手”——告诉他们,市场拥有神奇的自我修复能力。价格会下降,工资会降低,过剩的商品会被消化,失业的工人会找到新的工作,一切最终都会恢复平衡。这套理论,像钟表一样精密,像物理定律一样优雅,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它似乎总是对的。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价格确实下降了,但工厂倒闭得更快;工资确实降低了,但失业的人更多了。人们越是节俭,企业就越是萧条;企业越是萧条,人们就越是恐慌,越是不敢花钱。整个经济,就像一个陷入流沙的人,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那个承诺会自动带来繁荣的“看不见的手”,此刻似乎已经僵死,或者说,它正在扼住整个世界的喉咙。政治家们束手无策。他们遵循着传统智慧,削减政府开支,平衡预算,试图向市场展示他们的“负责任”。但这些“疗法”就像是给一个大出血的病人放血,只让情况变得更糟。

街头开始出现骚动,极端思想如同病毒般在绝望的人群中蔓延。在德国,一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失意画家,正在利用民众的痛苦和愤怒,悄悄积蓄着力量。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浓重的迷雾之中。旧的信仰已经崩塌,新的道路却不知在何方。

所有人都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根上就错了,但没有人能说清楚,那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古典经济学的宏伟大厦,在“大萧条”这场风暴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仿佛随时都会倾覆。世界在等待一个能驱散迷雾的人,一个能解释这一切为何发生,并指出一条出路的人。

就在这片绝望的迷雾中,一个身影从英国剑桥大学的象牙塔里走了出来。他不是一个典型的学者,他身材高大,举止优雅,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傲慢的智慧。他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当他的同行们还在徒劳地祈祷“看不见的手”显灵时,凯恩斯却在冷静地凝视着这场灾难的深渊。他意识到,人们问的问题从一开始就错了。

于是,他,我们的叙述者,将这片混乱凝聚成了一个清晰得近乎残酷的谜题。这个谜题,不仅仅是写给当时的经济学家,更是写给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人。凯恩斯提出的核心谜题是:“为什么一个潜在生产能力完好无损的经济体,会陷入长期、大规模的失眠状态?”

让我们把这个谜题拆解开来,感受一下它在当时是多么地离经叛道。你看,工厂的机器没有被摧毁,它们还好端端地待在那里,随时可以开动。土地依然肥沃,可以种出足够的粮食。工人们也没有失去他们的技能,他们渴望工作,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

换句话说,构成一个经济体“供给”的所有要素——技术、资本、劳动力——都完好无损。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这就像一辆加满了油、引擎完好的汽车,它没有理由发动不起来。然而,这辆汽车就是熄火了,而且无论人们怎么推,它都纹丝不动。

数以百万计的人想工作却找不到工作,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想消费却没有钱消费,无数的工厂想生产却因为没有订单而只能关门。这是一种荒诞的、自我毁灭式的瘫痪。所以,真正的谜题就浮现了:如果问题不出在“供给”这一侧,那么问题一定出在另一侧。

那个驱动整个经济体运转的引擎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突然熄火,并且无法自行重启?古典经济学家们相信,这个引擎是“价格”。只要价格和工资足够灵活,能自由涨跌,市场就能出清,供需就能平衡。

但凯恩斯看着现实,尖锐地指出:这根本行不通。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经济中,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它们不可能像理论模型中那样瞬间调整。更重要的是,就算工资降到零,如果没人买东西,工厂主也不会雇人。

这就把我们引向了谜题的核心:那个失落的引擎,不是价格,不是供给,而是某种更基本、更强大的力量。凯恩斯将它命名为——“有效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整个社会总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它包括了普通人的消费、企业的投资,以及政府的支出。

凯恩斯意识到,正是这个“总需求”的引擎突然熄火,才导致了整个经济的停滞。那么,新的、更深层次的谜题来了:为什么总需求会崩溃?以及,为什么它无法像“看不见的手”所承诺的那样,自动恢复?

要解开这个谜题,就不能仅仅把经济看作是一部由理性齿轮构成的精密机器。我们必须深入到一个更幽暗、更复杂的领域——那就是人类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凯恩斯的调查之旅的起点。

他要寻找的,是那只在暗中操纵着繁荣与萧条的、真正看不见的手——人类的心理。凯恩斯的调查,不像是一场枯燥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侦探行动。他没有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而是从他自己丰富多彩、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着一条条解开谜题的线索。

我们的调查,要从1919年的巴黎凡尔赛宫开始。当时,36岁的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参加了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和平会议。他周围,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他们沉浸在战胜的喜悦中,一心想着如何惩罚德国,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会议桌上,充斥着复仇的叫嚣和贪婪的算计。战胜国提出了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要德国用未来几十年的财富来偿还。年轻的凯恩斯坐在那里,看着这些所谓的政治家们,内心充满了鄙夷和恐惧。在他的眼里,这些人不是在缔造和平,而是在为下一场更大的战争埋下火种。

他看到,这些政治家们完全被短视的、非理性的情绪所驱动——愤怒、复仇、贪婪。他们根本不考虑经济规律。凯恩斯用他惊人的数学天赋迅速计算出,这笔赔款将彻底摧毁德国的经济,一个贫穷、屈辱的德国,必然会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他一次次地向他的上司,向首相发出警告,但没人听他的。

在极度的失望中,凯恩斯愤然辞职。他回到英国,把自己关起来,在短短几个月内,写出了一本震惊世界的书——《和平的经济后果》。在这本书里,他像一个先知,精准地预言了苛刻的条约将如何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欧洲的动荡,并最终催生出一个复仇的怪物。二十年后,当希特勒的铁蹄踏遍欧洲时,全世界才想起了凯恩斯这个可怕的预言。

这次经历,是解开谜题的第一条关键线索。它让凯恩斯刻骨铭心地认识到:驱动历史的,往往不是理性的计算,而是强大的、非理性的情感。政治家会被复仇心冲昏头脑,整个国家也会被群体性的狂热或恐惧所裹挟。如果连决定世界命运的和平条约都可以如此非理性,那么,构成经济活动的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决策,又怎么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呢?

凯恩斯的生活,远不止于会议室和讲堂。他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这是当时伦敦最顶尖、最前卫的文人艺术家团体,成员包括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这个圈子里,他们谈论的不是利率和贸易平衡,而是艺术、哲学、性和爱。他们挑战一切传统,蔑视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道德。

凯恩斯是这个圈子的核心成员,他甚至娶了当时著名的俄罗斯芭蕾舞演员莉迪亚·洛波科娃,并出资赞助她的舞团。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在古板的剑桥学者中像个异类。但正是这种经历,给了他第二条至关重要的线索。他从艺术家朋友们的身上看到,创造力来源于瞬间的灵感、激情和无法言说的冲动。他从自己惊心动魄的投资生涯中更是深有体会。

凯恩斯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投机家,他每天早上躺在床上,一边吃着早餐,一边阅读财经报纸,就能做出买卖决策,几经沉浮,最终为自己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赚取了巨额财富。他后来总结自己的投资秘诀,不是靠什么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像一场“选美比赛”。你不是要选你认为最美的人,而是要猜“大多数评委”会选谁做冠军。这完全是一场心理游戏。

你必须揣摩大众的情绪,他们的贪婪,他们的恐惧。结合他在艺术圈和金融市场的观察,一个颠覆性的想法在凯恩斯脑中成型了。他意识到,驱动经济,尤其是驱动“投资”这个核心引擎的,不是什么理性的收益预期计算,而是一种他称之为“动物精神”的东西。

这是一种源自人类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乐观冲动。企业家投资建厂,不是因为他们能精确计算出未来二十年的回报率,而是出于一种“老子就是要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和直觉。当整个社会洋溢着乐观情绪时,“动物精神”高涨,人们敢于投资,敢于消费,经济一片繁荣。

但是,一旦未来变得不确定,一旦恐慌开始蔓延,“动物精神”就会瞬间消失。人们会变得极度悲观,宁愿把钱藏在床底下,也不愿去投资或消费。这就是大萧条的心理真相。不是机器坏了,是所有人的“动物精神”都死了。这就是第二条线索:经济的波动,根植于人类非理性的心理预期。

当凯恩斯正在形成他的革命性思想时,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可敬的对手——来自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哈耶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他英俊、儒雅,带着德语口音的英语充满魅力。他相信,市场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像是外行去修理一块精密的瑞士手表,最终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1930年代初,凯恩斯和哈耶克在伦敦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世纪大辩论。哈耶克认为,大萧条是市场在“纠错”。是之前非理性的繁荣吹起了泡沫,现在泡沫破了,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清算”过程。那些不计后果的投资必须被淘汰,资源需要重新配置。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袖手旁观,忍受短期的痛苦,让市场自己完成这个“排毒”的过程。

凯恩斯听着哈耶克的理论,几乎要被气笑了。他回敬了一句后来流传于世的名言:“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他反驳道:你所谓的“长期”,对那些正在挨饿的失业工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当经济陷入严重萧条,当所有人都因为恐惧而不敢花钱时,市场自身是无法走出来的。这场辩论的核心,就是著名的“节俭悖论”。个体的理性,汇集在一起,却导致了集体的灾难。这就是凯恩斯找到的第三条,也是最致命的一条线索:微观层面上的正确,不等于宏观层面上的正确。

1936年,一本厚重、充满了复杂数学公式和哲学思辨的著作出版了。它的名字很拗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就是凯恩斯向全世界提交的破案报告。它的出版,在经济学界引发了一场堪比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在这本书里,凯恩斯终于揭示了他所发现的那个惊人本质。

这个“啊哈!”时刻的到来,是如此的清晰,又是如此的颠覆。凯恩斯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的完美循环,而是一个内在不稳定的系统,它极易因为人类的心理预期而陷入“非充分就业的均衡陷阱”。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想象一下,整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浴缸,浴缸里的水,就是“总需求”。浴缸有一个进水口,是“投资”和“政府支出”;它也有一个出水口,是“储蓄”。在古典经济学的美好世界里,这个浴缸是完美的。人们存多少钱,这些钱就会通过银行,一分不少地转化成企业家的投资。出水口流出去多少水,进水口就会自动补充多少水。

浴缸的水位总能保持在“满水位”,也就是“充分就业”的状态。但是,凯恩斯通过他的调查发现,这个浴缸有致命的设计缺陷。首先,出水口(储蓄)和进水口(投资)之间,没有自动连接的管道。人们存钱,是出于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而企业家投资,是出于“动物精神”的乐观冲动。这两件事,完全是由不同的动机、不同的人群决定的。

在大萧条时期,发生了什么?由于对未来的极度恐惧,所有人都拼命地存钱,导致浴缸的出水口被开到了最大。与此同时,由于对未来的极度悲观,企业家的“动物精神”彻底消失,他们根本不敢投资,导致浴缸的进水口几乎被完全关闭了。结果就是:浴缸里的水疯狂地流失,水位急剧下降。

更可怕的是,水位下降本身,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恐慌,让他们更不敢花钱,更想存钱,从而让出水口开得更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浴缸的水位会降到一个很低的位置,然后稳定下来。在这个位置上,流出去的水和流进来的水一样少,系统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但是,这是一个可怕的均衡。在这个均衡状态下,对应着大量的工厂倒闭和大规模的失业。

这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非充分就业的均衡陷阱”。整个经济系统,就像那辆熄火的汽车,自己卡死在了低谷里,根本没有内置的力量能让它重新爬出来。这就是谜题的最终答案。市场失灵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僵硬,它无法阻止经济坠入深渊,也无法把它从深渊里拉出来。

那么,怎么办?凯恩斯在这里,给出了他那足以改变世界进程的药方。既然系统内部已经失去了重启的能力,那就必须引入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既然“看不见的手”已经失灵,那就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来援助。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

当所有人都因为恐惧而不敢花钱的时候,政府,是唯一一个可以反周期行动的主体。政府必须站出来,扮演“最后消费者”和“最后投资者”的角色。怎么做?通过财政政策。政府可以减税,把钱直接还给民众,鼓励他们消费。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主动增加开支,去修路、建桥、盖医院、投资公共工程。

这些政府支出,就像是强行从浴缸的进水口注入一股强大的水流。这股水流会产生奇妙的“乘数效应”。政府花一块钱雇一个工人修路,这个工人拿到工资后,会去买面包;面包店老板赚了钱,又会去买面粉;面粉厂老板赚了钱,又会去雇佣新的工人……最初政府投入的一块钱,会在经济系统中循环往复,创造出好几块钱的总需求。

这股初始的水流,会打破那个悲观的恶性循环。随着总需求的回升,工厂会接到新的订单,人们的恐慌情绪就会缓解,企业的“动物精神”就会复苏。就这样,那只“看得见的手”,不是要取代市场,而是要去“唤醒”那只僵死的“看不见的手”。它的作用,就像是给熄火的汽车搭上电,重新启动引擎。一旦引擎被重新发动,政府就应该功成身退。这就是凯恩斯革命的本质。他并非要摧毁资本主义,恰恰相反,他是要拯救它。

凯恩斯的理论,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大萧条的黑暗。而真正让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世界正统经济思想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自愿的凯恩斯主义实验。为了赢得战争,各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借贷和支出,大规模地制造飞机、坦克、军舰。结果呢?那些在大萧条中困扰各国的失业问题,瞬间消失了。

战争结束后,凯恩斯主义成了新的圣经。从1945年到197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迎来了长达三十年的“黄金时代”。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维持在低位,中产阶级空前壮大。各国政府普遍接受了他们的职责: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工具,来“熨平”经济周期,避免再次出现大萧条式的灾难。凯恩斯,这位曾经的“异端”,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救世主”。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老对手哈耶克,在凯恩斯主义最鼎盛的时期,几乎被学界遗忘。但他和他的追随者们,从未放弃过警告。他们认为,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短期的刺激,会以长期的通货膨胀和政府债务为代价。政府的权力一旦扩张,就很难再收回去。

到了1970年代,哈耶克的预言似乎应验了。西方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滞胀”危机——经济停滞和高通货膨胀同时发生。凯恩斯主义的药方,对此束手无策。于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思想强势回归,催生了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革命。那只“看不见的手”再次被请回了神坛。历史,就在这两极之间来回摆动。

2008年,当雷曼兄弟倒闭,一场堪比大萧条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全世界的领导人,不管他们之前是多么信奉自由市场,都在一夜之间,重新捡起了凯恩斯的剧本。他们大规模地救助银行,推出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当时,连《时代》周刊的封面都赫然写着:“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了!”

然后,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当世界经济再次被按下暂停键时,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更是将凯恩斯主义推向了极致。所以,我们从凯恩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样的最终洞见呢?这个洞见就是:凯恩斯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一劳永逸的终极答案。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永恒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权衡和选择。

他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一个深刻的内在矛盾:它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财富的效率,但它同时也内含着自我毁灭的不稳定基因。它既需要“动物精神”的非理性冲动来驱动繁荣,又会因为这种非理性的恐慌而陷入崩溃。因此,凯恩斯与哈耶克的辩论,不是一场谁对谁错的学术争论。它代表了人类社会治理中两种根本力量的永恒张力。

一边是追求效率、自由和个体创造力的市场力量;另一边是追求稳定、公平和集体安全的政府力量。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让其中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动态的、智慧的平衡。我们必须承认,市场会失灵,危机会发生,而当危机来临时,集体行动是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哈耶克的警告,政府的干预并非没有代价。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新闻里在讨论央行是否应该降息,或者政府是否应该推出新的刺激法案时,你要知道,这背后,是凯恩斯与哈耶克灵魂的再次对话。凯恩斯,这位经济学界的达芬奇,他最大的遗产,不是一套具体的政策工具,而是一种思想武器。他让我们从对市场的盲目信仰中解放出来,赋予了我们正视危机、并主动采取行动的勇气和责任。理解了凯恩斯,我们才真正开始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脆弱的现代世界。

🎥 Watch the Animated Story

📺 Visit Sumatman to create your own animated story!

Author image
About Laogege
Menlo Park Website
Angel Investor, Creator, Speaker, Coder & Lifelong Learner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Laogege's Journal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Laogege's Journal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Unable to sign you in. Please try aga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Error! Stripe checkout failed.
Success! Your billing info is updated.
Error! Billing info update fai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