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前传)
既然我们的意识是宇宙意识的一个投射,那么这个意识的"意义"是什么?在《私の宇宙観》中,我们探讨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我"来到这个世界?我是来做什么的?我要去向何方?
大多数人会认同一个说法:"我们是来修行的"。但对于什么是"修行",每个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在我《私の宇宙観》的宇宙观框架下,我对"修行"有着独特的解释。
修行的本质
我认为,修行的核心意义(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
用一生的时间,活成我本来的样子!
但什么叫"活成我本来的样子"?难道现在活着的我,不是我本来的样子吗?
我认为,大概不是的!
- 首先,每个人"本来的样子"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我的观点正确,且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那么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样子)也会各有不同。
- 其次,一个"活成自己本来样子的人",应该处于"自洽的幸福态"。换句话说,从旁观者来看,这样的人更像个小孩子,
天真无邪
、自得其乐
、无忧无虑
。
老顽童的境界
我能想到的最接近这种状态的人,是金庸笔下的"周伯通"。
对于未读过《射雕英雄传》的朋友,周伯通外号"老顽童
",是"中神通"王重阳的师弟,全真七子的师叔。他天性纯真,极爱捉弄别人。不拘小节,与主角郭靖结为兄弟。周伯通武学渊深,对当世各派武技均有涉猎,自创七十二路"空明拳"和左右互搏的奇技,成为武林第一奇人。
人活一辈子,最终能活成周伯通那样,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顽童,实乃一大幸事。那就是我认为的至高境界,活成了自己的样子。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要素:
- 身怀绝技:活了一辈子,虽然性格像个孩童,但实际上身怀绝技,这是修行的结果之一。不能生来什么都不会,离去时还是一无是处,那是修行的失败;
- 返璞归真:活了一辈子,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初的心境。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自得其乐、无忧无虑;唯独比孩子多了一身本领。
正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
",我们天生拥有与宇宙和谐共生的潜能。这正是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
人生坍缩与宇宙意识
当我们的意识从"宇宙意识
"体投射到地球上的某个具体人类躯体的那一刻,我们成为了"具身智能体
"。我们从"波
"的状态坍缩为"粒子
"的状态。这一切肯定是宇宙意识
特意的安排。虽然我们无法通过科学手段精确了解"宇宙意识
"的本意,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推测"这个超级宇宙意识的"喜好
"。
新生儿的启示
- 当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虽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无知,但我们已经带着与生俱来的"
本能
"来拥抱未来的生活和成长。这种本能是"宇宙意识"赋予我们的,那一刻的状态,一定也是宇宙意识所喜欢的。所以我的第一个推论:孩子那般天真无邪、自得其乐、无忧无虑的原始状态,是"宇宙意识"这个上帝所能接纳的"好"的状态; - 除了天真无邪、自得其乐、无忧无虑,一个新生儿还有哪些特质是"上帝意识"所能接纳的"好"特质?我认为是:"
善心
"、"好奇心
"、"没有分别心
"以及"知足
"。
孩子的无忧、好奇、善心以及对世界毫无分别心,正是最真实的自我。正因如此,很多宗教与哲学都推崇“返璞归真
”的境界,比如佛家讲的“无住生心
”与“初禅初定
”的体验,儒家倡导“中庸之道”,都试图引导人们回归
那最原始
的纯真和自在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老子》
孩子的"善"是"真善
",没有任何目的的善;孩子的好奇心是驱动他/她学习和成长的原始动力;孩子没有分别心,所以他/她不会区别"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富人穷人"以及所有那些成年人设立的"分类",甚至没有"我和你"之分。在孩子眼中,人不分三六九等、物不分高低贵贱。孩童时代也是我们最容易"知足"的时代。
正如佛陀所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孩子本身就是"佛
"!
从佛到俗,从纯净到堕落
那我们为什么越长大越不像个孩子了,更不是"佛"了?我们不再天真、也不容易快乐、每天都忧心忡忡;我们的善良也开始收敛,对不同的人释放不同程度的善意,对个别群体,我们甚至开始释放敌意;我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弱,能让我们提起兴趣的人和事都越来越少;我们的分别心却越来越重,甚至根深蒂固到我们的自我身份中:我是男人还是女人?我是富人还是穷人?我是白领还是蓝领甚至是不是精英?我是什么宗教信仰?我是什么党派?我是谁的大哥,又是谁的小弟?谁是我的嫡系,谁是我的敌人?最夸张的是我们越来越不知足,欲望的沟壑永远无法填满。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这颗赤子之心。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尊"佛"走向"世俗"的堕落。
我不是说我们要从头到尾都像个孩子,活成一尊佛。我想讨论的是,我们是否可以在生命中的某个节点,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堕落"?善意的行为总是导致"吃亏";学了一身的"武艺"却不快乐;积累了万贯家财却不满足;时时刻刻都在"身份认同"的探索中迷失自我。我们嗤之以鼻于天真,认为那等于"愚蠢";我们不再自得其乐,认为那等于"孤独";我们更不会无忧无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
觉醒与反转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正在失控,我们从出生开始,看似一天天的成长,实则一日日的下坡。从佛活成了"人",庸俗的、堕落的人!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是不是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逆转
这个过程,试图重新像个孩子一般生活?就像一开始提到的"周伯通",成为一个武功盖世的老顽童?除了"技能"的提高,其他一切都像个孩子。更简单的说:保持童心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真正的修行就是这种对自己的认知和克服。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正是我对快乐的理解:在心中保持一片宁静,通过内省与自律,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与和谐
。
我知道这是个"难题",但修行不就是挑战难题吗?
个人修行之路
我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意识到了上面的观点。所以我从40岁开始就不断地开始在世俗社会里寻找自己与自己的"和解
",或者说,想活得更加"自洽
"。
我能不能活得像个孩子呢?成人世界的那些欲望,我都有,我该如何管理?成人世界的那些分别心,我也有,我该如何调整?成人世界的忧虑,我没少,我该如何排忧?生而为人,我到底为家人活着,为社会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如果为自己活着,是不是又成了"自私",又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如果为别人活着,那我如何做到"无私的大善和大喜"?把我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压制住,然后全然把我自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家人和朋友,我还能获得巨大的快乐?再进一步,是不是"获得快乐"就是自私呢?
回归童心的智慧
很多问题,好像都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仿佛组织大学生国际辩论几个回合也无法分出胜负。但其实,只要看看孩子最原始的状态就可以找到答案。
获得快乐并不是自私,是绝对正确的
。
孩子生来就很容易快乐,追求快乐没错。如耶稣所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马太福音19:14)
只要你做一件事情,能获得真心的快乐,那大概率这件事情就是"上帝意识"希望你做的。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情,虽然能满足你一部分欲望,但也给你带来了其他"负担",那就不是"真正的快乐"。
如何面对欲望与负担
如果一件事情,满足欲望的同时带来了其他"负担",那到底该不该做这件事?
- 负担分两种:精神层面的负担(
波
)、物理层面的负担(粒子
)。精神层面的负担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偷了别人的钱财,心理觉得做了坏事或者担心被警察抓,那就是精神层面的负担;物理层面的负担,就是你确实被警察抓了,或者实实在在被罚款了,被惩罚了。 - 精神负担源于自我:精神层面的负担,其实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身"
创造
"的。这一点,可以通过与自己对话来解决。正如圣雄甘地所言:"没有我的允许,没有人能伤害我
"。(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也说过一句非常相似的名言:“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能让你感到自卑
”。) 如果一件事情让你过不了自己这一关,那你最好别做这件事!因为,不需要等到法律或者别人来惩罚你,你自己就会在精神层面先惩罚自己;
斯多葛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关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物(例如我们的判断和反应),而接受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例如外部事件和他人行为)。伤害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判断
。 - 物理负担源于外界:物理层面的负担,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这是因果。如果你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别人会谴责你,但谴责还不算真正物理层面的负担,因为谴责带来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施压,你依然可以自我消化。说的极端一点,如果你在异国他乡做了违背当地道德但不违法的事情,当地人用当地的语言谴责你,你完全听不懂,你精神上也不会有负担。但如果你做了违法的事情,当法律和警察来制裁你时,你就无法通过自己的精神世界来逃脱这种惩罚了。你就要考虑这种惩罚是不是你能承受的,
如果不能承受,那你最好别做这件事情
。
《论语》中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基本原则。

返璞归真的修行
回归主题,如何按照"上帝旨意"修行?答案就是"活的像个孩子一般自洽
",所有不懂的答案,都可以通过观察孩童的言行来寻找答案。成年人只要饿不死,冻不死,那么他/她生活中大部分的"痛苦"是精神层面的,都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去修缮,返老还童。
未经自己允许,别人是无法在"精神层面"伤害你的。物理层面的伤害,确实是我们要避免的。避免伤害别人,也要避免被别人伤害。就像孩子一样,生来是不会动手打人的,唯一的天性是"哭",打人都是后天学的
。当父母第一次打他屁股的时候,他一定就已经学会了这种"手段"。
做事不求刻意追求功利,而是自然地遵循内心的真实需求
。例如,正如《金刚经》里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做事时既不执着于结果
,也不放纵欲望
,只求在行动中找到内心的平和
。
真正的自洽
所谓的自洽,也很好理解。我们每天都要问自己,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是能给我真正快乐的。想明白了就去追求,去行动。只要你想要的东西,不需要通过在物理层面伤害别人而获得,那你也不会受到"物理层面"的报复。
如果你的行动在精神层面给某些人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本质上是他/她自己允许的。前面说过,除非经过自己允许,否则别人无法伤害我自己。所以你做的时候,也不必太过于担忧。还是那句话,就像个孩子,你无心伤人。而每个人都要做到的就是,不要让别人伤害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正是一种无心伤人而又自在的状态。
不断的探索与内心宁静
我们追求的东西,其实也在变。所以到底我们要什么,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答案,所以我们也要不断的探索。可能大部分我们所谓的追求都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真正要修行的,是内心的宁静。
在追求本真的路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坚韧,抵御社会浮躁与功利的干扰。
在《私の宇宙観》中我提出,人类意识可能通过量子纠缠与"银河系大脑"建立连接,形成某种"云计算"关系。同样地,当我们的身体消失时,意识回归宇宙大脑,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上帝"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修行就是拓宽我们与宇宙大脑之间的"带宽",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读取"阿卡西记录",获得更深刻的智慧和宁静。
正如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
"真正的修行,就是通过心灵的宁静,重新连接那个我们本来就属于的宇宙意识。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一家之言,权当谈资,愿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