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gege's Journal

私の人生観

私の宇宙観
我不太觉得现在的GPT模型可以通向AGI。

上一篇(前传)

既然我们的意识是宇宙意识的一个投射,那么这个意识的"意义"是什么?在《私の宇宙観》中,我们探讨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我"来到这个世界?我是来做什么的?我要去向何方?

大多数人会认同一个说法:"我们是来修行的"。但对于什么是"修行",每个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在我《私の宇宙観》的宇宙观框架下,我对"修行"有着独特的解释。

修行的本质

我认为,修行的核心意义(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

用一生的时间,活成我本来的样子

但什么叫"活成我本来的样子"?难道现在活着的我,不是我本来的样子吗?

我认为,大概不是的!

  • 首先,每个人"本来的样子"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我的观点正确,且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那么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样子)也会各有不同。
  • 其次,一个"活成自己本来样子的人",应该处于"自洽的幸福态"。换句话说,从旁观者来看,这样的人更像个小孩子,天真无邪自得其乐无忧无虑

老顽童的境界

我能想到的最接近这种状态的人,是金庸笔下的"周伯通"。

对于未读过《射雕英雄传》的朋友,周伯通外号"老顽童",是"中神通"王重阳的师弟,全真七子的师叔。他天性纯真,极爱捉弄别人。不拘小节,与主角郭靖结为兄弟。周伯通武学渊深,对当世各派武技均有涉猎,自创七十二路"空明拳"和左右互搏的奇技,成为武林第一奇人。

人活一辈子,最终能活成周伯通那样,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顽童,实乃一大幸事。那就是我认为的至高境界,活成了自己的样子。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要素:

  1. 身怀绝技:活了一辈子,虽然性格像个孩童,但实际上身怀绝技,这是修行的结果之一。不能生来什么都不会,离去时还是一无是处,那是修行的失败;
  2. 返璞归真:活了一辈子,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初的心境。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自得其乐、无忧无虑;唯独比孩子多了一身本领。

正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我们天生拥有与宇宙和谐共生的潜能。这正是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

人生坍缩与宇宙意识

当我们的意识从"宇宙意识"体投射到地球上的某个具体人类躯体的那一刻,我们成为了"具身智能体"。我们从""的状态坍缩为"粒子"的状态。这一切肯定是宇宙意识特意的安排。虽然我们无法通过科学手段精确了解"宇宙意识"的本意,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推测"这个超级宇宙意识的"喜好"。

新生儿的启示

  1. 当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虽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无知,但我们已经带着与生俱来的"本能"来拥抱未来的生活和成长。这种本能是"宇宙意识"赋予我们的,那一刻的状态,一定也是宇宙意识所喜欢的。所以我的第一个推论:孩子那般天真无邪、自得其乐、无忧无虑的原始状态,是"宇宙意识"这个上帝所能接纳的"好"的状态;
  2. 除了天真无邪、自得其乐、无忧无虑,一个新生儿还有哪些特质是"上帝意识"所能接纳的"好"特质?我认为是:"善心""好奇心""没有分别心"以及"知足"

孩子的无忧、好奇、善心以及对世界毫无分别心,正是最真实的自我。正因如此,很多宗教与哲学都推崇“返璞归真”的境界,比如佛家讲的“无住生心”与“初禅初定”的体验,儒家倡导“中庸之道”,都试图引导人们回归那最原始纯真和自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孩子的"善"是"真善",没有任何目的的善;孩子的好奇心是驱动他/她学习和成长的原始动力;孩子没有分别心,所以他/她不会区别"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富人穷人"以及所有那些成年人设立的"分类",甚至没有"我和你"之分。在孩子眼中,人不分三六九等、物不分高低贵贱。孩童时代也是我们最容易"知足"的时代。

正如佛陀所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孩子本身就是""!

从佛到俗,从纯净到堕落

那我们为什么越长大越不像个孩子了,更不是"佛"了?我们不再天真、也不容易快乐、每天都忧心忡忡;我们的善良也开始收敛,对不同的人释放不同程度的善意,对个别群体,我们甚至开始释放敌意;我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弱,能让我们提起兴趣的人和事都越来越少;我们的分别心却越来越重,甚至根深蒂固到我们的自我身份中:我是男人还是女人?我是富人还是穷人?我是白领还是蓝领甚至是不是精英?我是什么宗教信仰?我是什么党派?我是谁的大哥,又是谁的小弟?谁是我的嫡系,谁是我的敌人?最夸张的是我们越来越不知足,欲望的沟壑永远无法填满。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这颗赤子之心。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尊"佛"走向"世俗"的堕落。

我不是说我们要从头到尾都像个孩子,活成一尊佛。我想讨论的是,我们是否可以在生命中的某个节点,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堕落"?善意的行为总是导致"吃亏";学了一身的"武艺"却不快乐;积累了万贯家财却不满足;时时刻刻都在"身份认同"的探索中迷失自我。我们嗤之以鼻于天真,认为那等于"愚蠢";我们不再自得其乐,认为那等于"孤独";我们更不会无忧无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

觉醒与反转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正在失控,我们从出生开始,看似一天天的成长,实则一日日的下坡。从佛活成了"人",庸俗的、堕落的人!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是不是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逆转这个过程,试图重新像个孩子一般生活?就像一开始提到的"周伯通",成为一个武功盖世的老顽童?除了"技能"的提高,其他一切都像个孩子。更简单的说:保持童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修行就是这种对自己的认知和克服。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正是我对快乐的理解:在心中保持一片宁静,通过内省与自律,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与和谐

我知道这是个"难题",但修行不就是挑战难题吗?

个人修行之路

我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意识到了上面的观点。所以我从40岁开始就不断地开始在世俗社会里寻找自己与自己的"和解",或者说,想活得更加"自洽"。

我能不能活得像个孩子呢?成人世界的那些欲望,我都有,我该如何管理?成人世界的那些分别心,我也有,我该如何调整?成人世界的忧虑,我没少,我该如何排忧?生而为人,我到底为家人活着,为社会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如果为自己活着,是不是又成了"自私",又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如果为别人活着,那我如何做到"无私的大善和大喜"?把我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压制住,然后全然把我自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家人和朋友,我还能获得巨大的快乐?再进一步,是不是"获得快乐"就是自私呢?

回归童心的智慧

很多问题,好像都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仿佛组织大学生国际辩论几个回合也无法分出胜负。但其实,只要看看孩子最原始的状态就可以找到答案。

获得快乐并不是自私,是绝对正确的

孩子生来就很容易快乐,追求快乐没错。如耶稣所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福音19:14)

只要你做一件事情,能获得真心的快乐,那大概率这件事情就是"上帝意识"希望你做的。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情,虽然能满足你一部分欲望,但也给你带来了其他"负担",那就不是"真正的快乐"。

如何面对欲望与负担

如果一件事情,满足欲望的同时带来了其他"负担",那到底该不该做这件事?

  1. 负担分两种:精神层面的负担()、物理层面的负担(粒子)。精神层面的负担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偷了别人的钱财,心理觉得做了坏事或者担心被警察抓,那就是精神层面的负担;物理层面的负担,就是你确实被警察抓了,或者实实在在被罚款了,被惩罚了。
  2. 精神负担源于自我:精神层面的负担,其实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身"创造"的。这一点,可以通过与自己对话来解决。正如圣雄甘地所言:"没有我的允许,没有人能伤害我"。(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也说过一句非常相似的名言:“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能让你感到自卑”。) 如果一件事情让你过不了自己这一关,那你最好别做这件事!因为,不需要等到法律或者别人来惩罚你,你自己就会在精神层面先惩罚自己;

    斯多葛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关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物(例如我们的判断和反应),而接受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例如外部事件和他人行为)。伤害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判断
  3. 物理负担源于外界:物理层面的负担,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这是因果。如果你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别人会谴责你,但谴责还不算真正物理层面的负担,因为谴责带来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施压,你依然可以自我消化。说的极端一点,如果你在异国他乡做了违背当地道德但不违法的事情,当地人用当地的语言谴责你,你完全听不懂,你精神上也不会有负担。但如果你做了违法的事情,当法律和警察来制裁你时,你就无法通过自己的精神世界来逃脱这种惩罚了。你就要考虑这种惩罚是不是你能承受的,如果不能承受,那你最好别做这件事情
《论语》中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基本原则。
除非得到我的同意,没有人能够伤害我
一种赋权信念的多维度解析

返璞归真的修行

回归主题,如何按照"上帝旨意"修行?答案就是"活的像个孩子一般自洽",所有不懂的答案,都可以通过观察孩童的言行来寻找答案。成年人只要饿不死,冻不死,那么他/她生活中大部分的"痛苦"是精神层面的,都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去修缮,返老还童。

未经自己允许,别人是无法在"精神层面"伤害你的。物理层面的伤害,确实是我们要避免的。避免伤害别人,也要避免被别人伤害。就像孩子一样,生来是不会动手打人的,唯一的天性是"哭",打人都是后天学的。当父母第一次打他屁股的时候,他一定就已经学会了这种"手段"。

做事不求刻意追求功利,而是自然地遵循内心的真实需求。例如,正如《金刚经》里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做事时既不执着于结果,也不放纵欲望,只求在行动中找到内心的平和

真正的自洽

所谓的自洽,也很好理解。我们每天都要问自己,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是能给我真正快乐的。想明白了就去追求,去行动。只要你想要的东西,不需要通过在物理层面伤害别人而获得,那你也不会受到"物理层面"的报复。

如果你的行动在精神层面给某些人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本质上是他/她自己允许的。前面说过,除非经过自己允许,否则别人无法伤害我自己。所以你做的时候,也不必太过于担忧。还是那句话,就像个孩子,你无心伤人。而每个人都要做到的就是,不要让别人伤害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正是一种无心伤人而又自在的状态。

不断的探索与内心宁静

我们追求的东西,其实也在变。所以到底我们要什么,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答案,所以我们也要不断的探索。可能大部分我们所谓的追求都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真正要修行的,是内心的宁静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追求本真的路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坚韧,抵御社会浮躁与功利的干扰。

在《私の宇宙観》中我提出,人类意识可能通过量子纠缠与"银河系大脑"建立连接,形成某种"云计算"关系。同样地,当我们的身体消失时,意识回归宇宙大脑,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上帝"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修行就是拓宽我们与宇宙大脑之间的"带宽",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读取"阿卡西记录",获得更深刻的智慧和宁静。

正如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真正的修行,就是通过心灵的宁静,重新连接那个我们本来就属于的宇宙意识。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一家之言,权当谈资,愿与各位共勉。

Author image
About Laogege
Menlo Park Website
Angel Investor, Creator, Speaker, Coder & Lifelong Learner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Laogege's Journal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Laogege's Journal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Unable to sign you in. Please try aga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Error! Stripe checkout failed.
Success! Your billing info is updated.
Error! Billing info update fai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