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扶桑之旅

💡
让我们开始这段穿越时空的“扶桑”之旅吧!
Japan Through the Ag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0:00
/1644.721633
欢迎来到这片被称为“日出之国”的土地!对于初来乍到的朋友,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钥匙。日本的历史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交织着本土的创造与外来的影响,尤其与一衣带水的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篇“长文”将带你沿着时间线,探索日本从古至今的演变,涉及关键人物、文化艺术、饮食习惯、语言发展,甚至那些融入现代日语的典故和成语。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出发!
史前时代:绳文与弥生(约公元前14000年 - 公元300年)
- 时代特征:
- 绳文时代 (縄文時代 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以制作绳纹图案的陶器得名。人们以狩猎、采集、捕鱼为生,形成了早期定居的部落。这个时代持续了非常久远。
- 弥生时代 (弥生時代 やよいじだい): 公元前几世纪开始,受大陆(主要是经朝鲜半岛)影响,水稻种植技术传入,金属器(青铜、铁器)开始使用。社会结构开始复杂化,形成小国林立的局面。
- 关键人物/概念:
- 这个时期缺乏明确的“关键人物”记载,更多是考古学上的时代划分。
- 倭 (倭 わ): 中国史书(如《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中对早期日本居民的称呼。著名的“汉委奴国王印 (漢委奴国王印 かんのわのなのこくおういん)”便是这一时期中日交往的证据。
- 文化进化:
- 绳文:独特的绳纹陶器、土偶 (土偶 どぐう) 体现了早期信仰和艺术。产生了原始的萨满教信仰(神道教的雏形)。
- 弥生:铜铎 (銅鐸 どうたく)、铜镜等祭祀用具出现。村落扩大,防御工事(如环濠部落)出现,社会阶层开始分化。
- 日料进化:
- 绳文:以橡子、栗子、鱼贝、野兽为主。食物多为煮、烤。
- 弥生:水稻成为主食,开启了日本以米饭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简单的发酵食品可能已经出现。
- 语言进化:
- 只有口语,没有文字记录。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或南岛语系的假说都有,具体形态难以考证。推测此时的语言是现代日语的遥远祖先。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弥生时代的技术(水稻、金属)主要源自大陆。汉朝史书中开始有关于“倭人”的记载,并有使者往来和印绶授予(如上述金印),标志着中日官方接触的开始。当时的中国处于秦汉时期。
古坟时代(约3世纪末/4世纪初 - 7世纪)
- 时代特征: 因统治阶级建造大型钥匙孔状坟墓“古坟 (古墳 こふん)”而得名。大和政权 (大和政権 やまとせいけん) 在本州中部崛起,逐步统一日本大部分地区。
- 关键人物:
- 倭五王 (倭の五王 わのごおう): 指《宋书·倭国传》中记载的赞、珍、济、兴、武五位倭王,他们曾遣使南朝宋,寻求对其在日本统治地位的承认。推测对应日本天皇世系中的某些天皇。
- 文化进化:
- 古坟文化:巨大的古坟及其陪葬品(埴轮 はにわ - 陶俑、铜镜、武器、马具等)反映了权力集中和等级制度。骑马文化传入。
- 汉字传入:虽然系统性学习尚需时日,但汉字作为记录和交流的工具开始传入日本,主要由来自大陆或朝鲜半岛的移民(渡来人 とらいじん)带来。
- 日料进化:
- 延续弥生时代的饮食结构。权贵阶层可能有更丰富的肉食和从大陆传入的食品。盐的使用更加普遍。
- 语言进化:
- 口语继续发展。汉字开始被有限地用于记录日本人名、地名,或直接使用汉文进行书写(虽然读音可能是日语)。这是书面日语的萌芽。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持续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输入技术、文化和人才(渡来人)。“倭五王”遣使南朝(两晋南北朝时期),积极寻求外交承认和输入先进文化。儒家思想和道教也随之传入。
飞鸟时代(592年 - 710年)
- 时代特征: 政治中心位于奈良盆地的飞鸟地区。佛教正式传入并受到统治阶层(特别是苏我氏)的推崇,对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央集权化改革开始。
- 关键人物:
- 圣德太子 (聖徳太子 しょうとくたいし): 摄政王,推崇佛教,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派遣遣隋使 (遣隋使 けんずいし) 学习中国制度,是日本吸收中华文化的关键人物。
- 中大兄皇子 (中大兄皇子 なかのおおえのおうじ) / 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 てんじてんのう) & 中臣镰足 (中臣鎌足 なかとみのかまたり) / 藤原镰足 (藤原鎌足 ふじわらのかまたり): 发动“乙巳之变 (乙巳の変 いっしのへん)”,推翻苏我氏,后实行“大化改新 (大化の改新 たいかのかいしん)”,全面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建立天皇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 文化进化:
- 佛教文化兴盛:兴建了法隆寺 (法隆寺 ほうりゅうじ) 等众多早期佛教寺庙,佛像雕刻、壁画艺术发展。
- 受隋唐文化影响显著:律令制度、都城规划、服饰、历法等。
- 日料进化:
- 受佛教“不杀生”戒律影响,肉食(尤其兽肉)在官方层面受到一定限制。素食文化(精进料理的前身)开始发展。乳制品(“酪”など)可能由遣隋使带回,但在民间未普及。
- 语言进化:
- 汉字使用更加广泛,不仅用于官方文书,也开始尝试用汉字 표记(标记)日语读音,为后来的万叶假名奠定基础。汉语词汇大量融入日语。
- 典故/成语:
- “以和为贵 (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す わをもってとうとしとなす)”:出自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第一条,成为日本社会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全面、系统地学习隋唐文化(隋朝、唐朝初期)。遣隋使(后改为遣唐使)带回了大量的制度、文化、技术和典籍,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日本首次在国书中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试图与中国建立对等关系。
奈良时代(710年 - 794年)
- 时代特征: 定都平城京 (平城京 へいじょうきょう),模仿唐朝长安城建造。律令国家体制达到鼎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佛教继续作为镇护国家的主要宗教。
- 关键人物:
- 圣武天皇 (聖武天皇 しょうむてんのう): 笃信佛教,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国分寺 (国分寺 こくぶんじ) 和国分尼寺 (国分尼寺 こくぶんにじ),并建造了奈良东大寺 (東大寺 とうだいじ) 及其巨大的卢舍那佛像 (盧舎那仏 るしゃなぶつ)。
- 鉴真 (鑑真 がんじん): 唐朝高僧,历经磨难东渡日本,传授佛教戒律,对日本佛教、医药、建筑、艺术发展贡献巨大。
- 文化进化:
- 天平文化 (天平文化 てんぴょうぶんか): 国际色彩浓厚,融合了唐朝、西域甚至印度的艺术风格。正仓院 (正倉院 しょうそういん) 宝物是其代表。
- 国史编纂:《古事记 (古事記 こじき)》、《日本书纪 (日本書紀 にほんしょき)》完成,记述神话和早期历史。
- 和歌集:《万叶集 (万葉集 まんようしゅう)》编成,收录了上至天皇下至庶民的4500多首和歌,使用万叶假名 (万葉仮名 まんようがな) 书写——即借用汉字表音。
- 日料进化:
- 贵族饮食受唐朝影响,出现了更多样的烹饪方法和食材。开始有明确的宴会(飨宴)形式。发酵食品如酱 (醤 ひしお)、醋 (酢 す) 等得到发展。
- 语言进化:
- 万叶假名的使用标志着日语书写系统的重要一步,虽然仍借用汉字,但已是为日语“量身定做”的表音方式。上代日语 (上代日本語 じょうだいにほんご) 的特征可以通过《万叶集》窥见。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继续派遣遣唐使 (遣唐使 けんとうし),积极吸收盛唐文化(唐朝鼎盛期)。平城京的规划、律令制度、佛教艺术等无不体现唐风。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平安时代(794年 - 1185年/1192年)
- 时代特征: 迁都平安京 (平安京 へいあんきょう,即现在的京都 京都 きょうと)。前期延续律令制,后期藤原氏 (藤原氏 ふじわらし) 通过摄关政治 (摂関政治 せっかんせいじ) 把持朝政。武士阶层(侍 さむらい)开始兴起。遣唐使于894年废止,日本开始发展独特的“国风文化”。
- 关键人物:
- 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 かんむてんのう): 决定迁都平安京。
- 藤原道长 (藤原道長 ふじわらのみちなが): 摄关政治达到顶峰的代表人物,权倾朝野。
- 紫式部 (紫式部 むらさきしきぶ): 女作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 げんじものがたり)》。
- 清少纳言 (清少納言 せいしょうなごん): 女作家,著有随笔集《枕草子 (枕草子 まくらのそうし)》。
- 平清盛 (平清盛 たいらのきよもり): 平氏武士集团领袖,首次以武士身份掌控朝廷大权。
- 文化进化:
- 国风文化 (国風文化 こくふうぶんか): 停止遣唐使后,融合外来文化并发展出日本特色。
- 文学:假名文字 (仮名文字 かなもじ)——平假名 (平仮名 ひらがな) 和片假名 (片仮名 カタカナ)——的成熟,促进了和歌、物语文学(如《源氏物语》)、日记、随笔(如《枕草子》)的繁荣,特别是宫廷女性文学大放异彩。
- 艺术:大和绘 (大和絵 やまとえ) 发展,描绘日本风俗景物。建筑上出现“寝殿造 (寝殿造 しんでんづくり)”的贵族府邸样式。
- 宗教:最澄 (最澄 さいちょう) 开创天台宗 (天台宗 てんだいしゅう),空海 (空海 くうかい) 开创真言宗 (真言宗 しんごんしゅう),形成日本化的佛教。净土信仰在后期流行。
- 国风文化 (国風文化 こくふうぶんか): 停止遣唐使后,融合外来文化并发展出日本特色。
- 日料进化:
- 贵族饮食发展出“大飨料理 (大饗料理 だいきょうりょうり)”的宴会形式,讲究仪式感和摆盘,但调味相对简单(盐、醋、酱为主)。鱼、鸟是主要蛋白质来源。形成了“包丁道 (包丁道 ほうちょうどう)”等料理流派的雏形。现代“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 にほんりょうり)”或“和食 (和食 わしょく)”的很多烹饪理念和美学源于此。
- 语言进化:
- 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创制与普及是划时代的事件,使得日语书写更加便捷,摆脱了完全依赖汉字表音或表意的束缚。中古日语 (中古日本語 ちゅうこにほんご) 形成,其优雅的语言风格深刻影响后世。
- 典故/成语:
- “物の哀れ (もののあわれ)”:并非四字熟语,而是平安文学(特别是《源氏物语》)中重要的审美理念,指对世事无常、人生悲欢离合的幽婉感伤和共鸣。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虽然停止了官方的遣唐使,但民间和僧侣间的交流仍在继续(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十国、北宋)。早期受唐文化影响深厚,后期则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空海、最澄入唐求法,带回大量经书、文物,并创立了日本佛教的重要宗派。中国的诗文、绘画仍对贵族阶层有很大吸引力。
镰仓时代(1185年/1192年 - 1333年)
- 时代特征: 源赖朝 (源頼朝 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 击败平氏后,在镰仓建立幕府 (鎌倉幕府 かまくらばくふ),开启了日本长达近700年的武家统治时代。天皇有名无实,实权掌握在征夷大将军 (征夷大将軍 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简称将军 しょうぐん) 手中,后期实权旁落到执权 (執権 しっけん) 北条氏 (北条氏 ほうじょうし)。
- 关键人物:
- 源赖朝 (源頼朝 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 镰仓幕府的创立者,第一代将军。
- 北条政子 (北条政子 ほうじょうまさこ): 源赖朝之妻,在其死后以“尼将军”身份辅佐执权政治。
- 日莲 (日蓮 にちれん): 佛教改革家,创立日莲宗。
- 亲鸾 (親鸞 しんらん): 创立净土真宗。
- 道元 (道元 どうげん): 传入并发展了曹洞宗禅。
- 文化进化:
- 武士文化兴起:质朴刚健,重义理、尚武勇。文学作品如《平家物語 (平家物語 へいけものがたり)》描绘了源平合战的波澜壮阔和武士的悲欢。
- 禅宗 (禅宗 ぜんしゅう) 流行:受武士阶层欢迎,深刻影响了艺术(水墨画、庭园)、茶道 (茶道 さどう) 的萌芽、武士道 (武士道 ぶしどう) 精神的形成。
- 佛教大众化: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等面向平民的新宗派广泛传播。
- 日料进化:
- 武士饮食相对简素实用。“一汁一菜 (一汁一菜 いちじゅういっさい)”(一汤一菜配米饭)的模式开始形成。受禅宗影响,精进料理 (精進料理 しょうじんりょうり) 得到发展和体系化,尤其是在寺庙中。豆制品(豆腐、纳豆等)更加普及。茶(抹茶 まっちゃ)饮用习惯在禅宗寺院和武士间传播。
- 语言进化:
- 语言开始向中世日语 (中世日本語 ちゅうせいにほんご) 过渡。武士用语开始影响通用语。军记物语(如《平家物语》)的语言风格具有代表性。
- 典故/成语:
- “判官贔屓 (判官贔屓 ほうがんびいき)”: 判官指的是源义经 (源義経 みなもとのよしつね),源赖朝的弟弟,虽战功赫赫却遭兄长猜忌而悲剧性死亡。此词指人们同情弱者、悲剧英雄的心理。
- “神風 (神風 かみかぜ)”: 指两次蒙古(元朝)入侵日本时,摧毁元军舰队的台风。被认为是神明保佑日本,后在二战中被用于命名自杀式袭击飞机。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与南宋(南宋、元朝)的民间贸易仍在进行。禅宗由荣西 (栄西 えいさい)、道元等僧人从中国传入并发展壮大。朱子学 (朱子学 しゅしがく,宋明理学) 也开始传入,但影响尚不显著。元朝忽必烈两次遣使要求臣服未果,发动侵日战争,均失败。
室町时代(1336年 - 1573年)
- 时代特征: 足利尊氏 (足利尊氏 あしかがたかうじ) 推翻镰仓幕府,建立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 むろまちばくふ) 于京都。前期经历了南北朝的动乱 (南北朝時代 なんぼくちょうじだい),后期则因应仁之乱 (応仁の乱 おうにんのらん) 而陷入长期的战国时代 (戦国時代 せんごくじだい),各地大名 (大名 だいみょう) 割据,幕府权威衰落。
- 关键人物:
- 足利义满 (足利義満 あしかがよしみつ): 第三代将军,统一南北朝,修建金阁寺 (金閣寺 きんかくじ),积极与明朝进行勘合贸易 (勘合貿易 かんごうぼうえき),被明朝封为“日本国王”。
- 足利义政 (足利義政 あしかがよしまさ): 第八代将军,在应仁之乱中无力掌控局面,但推动了东山文化 (東山文化 ひがしやまぶんか) 的发展,修建了银阁寺 (銀閣寺 ぎんかくじ)。
- 雪舟等杨 (雪舟等楊 せっしゅうとうよう): 水墨画大师,曾随遣明船到中国学习。
- 世阿弥 (世阿弥 ぜあみ): 与其父观阿弥 (観阿弥 かんあみ) 一起,将猿乐 (猿楽 さるがく) 发展成高度艺术化的能剧 (能 のう)。
- 文化进化:
- 北山文化 (北山文化 きたやまぶんか): 以足利义满时期为代表,融合了公家(贵族)和武家文化,华丽而有气势,如金阁寺。
- 东山文化 (東山文化 ひがしやまぶんか): 以足利义政时期为代表,受禅宗影响更深,追求幽玄 (幽玄 ゆうげん)、侘寂 (侘び寂び わびさび) 的审美,如银阁寺、枯山水庭园 (枯山水 かれさんすい)、书院造 (書院造 しょいんづくり) 建筑样式。能剧、茶道、花道 (華道 かどう) 在此期间趋于成熟。
- 庶民文化开始抬头:连歌 (連歌 れんが)、御伽草子 (御伽草子 おとぎぞうし) 等流行。
- 日料进化:
- 武家礼法影响下的“本膳料理 (本膳料理 ほんぜんりょうり)” 形式确立,成为正式宴会的标准。茶道的发展推动了怀石料理 (懐石料理 かいせきりょうり) 的雏形——最初是茶会中为避免空腹饮浓茶而提供的简单餐点。酱油 (醤油 しょうゆ) 的制造工艺有所发展。
- 语言进化:
- 中世日语继续发展。口语变化加快。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的方言差异依然显著。能剧的谣曲 (謡曲 ようきょく) 对语言的韵律和表达有一定影响。
- 典故/成语:
- “下剋上 (下剋上 げこくじょう)”: 指战国时代社会秩序混乱,下级取代上级成为普遍现象。这个词精准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 “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 いちごいちえ)”: 源于茶道精神,指每一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无法重来的相遇,应倍加珍惜。后引申为人与人之间每一次相遇、每一个瞬间都应珍视。常与茶道宗师千利休联系起来(尽管他活跃于稍后的时代)。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与明朝(明朝)进行勘合贸易,官方交流一度密切。日本大量输入铜钱、生丝、瓷器、书籍等,同时出口刀剑、扇子、硫磺等。雪舟等画僧入明学习绘画,对日本水墨画发展影响巨大。朱子学在禅宗五山僧侣间继续研究传播,为江户时代的兴盛奠定基础。后期因倭寇 (倭寇 わこう) 问题和日本内乱,官方贸易中断。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603年)
- 时代特征: 战国时代的终结与国家统一的时期。织田信长 (織田信長 おだのぶなが) 和丰臣秀吉 (豊臣秀吉 とよとみひでよし) 先后掌握霸权,推动了日本的统一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兴起,文化呈现豪华壮丽的风格。欧洲人(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来到日本,带来了基督教和火枪(铁炮 鉄砲 てっぽう)。
- 关键人物:
- 织田信长 (織田信長 おだのぶなが): 战国末期霸主,倡导“天下布武 (天下布武 てんかふぶ)”,打破旧有势力,积极引进西方技术(火枪),但在本能寺之变 (本能寺の変 ほんのうじのへん) 中被部将明智光秀 (明智光秀 あけちみつひで) 杀害。
- 丰臣秀吉 (豊臣秀吉 とよとみひでよし): 继信长之后统一日本,实行太阁检地 (太閤検地 たいこうけんち) 和刀狩 (刀狩 かたながり) 等政策,巩固统治。修建了宏伟的大阪城 (大阪城 おおさかじょう)。晚年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文禄・庆长之役 文禄・慶長の役 ぶんろく・けいちょうのえき,朝鲜称为壬辰倭乱)。
- 千利休 (千利休 せんのりきゅう): 茶道集大成者,确立了“侘茶 (侘び茶 わびちゃ)”的美学思想。
- 文化进化:
- 桃山文化:雄大、豪华、富于创意。体现了新兴武士和商人的活力。
- 建筑:宏伟的城郭(如姬路城 ひめじじょう、大阪城、伏见城 ふしみじょう),内部装饰有狩野派 (狩野派 かのうは) 金碧辉煌的障壁画。
- 茶道:千利休将其提升到精神层面,与政治、社交紧密结合。
- 工艺:南蛮贸易 (南蛮貿易 なんばんぼうえき) 带来的异域物品影响了设计风格(南蛮美术)。
- 桃山文化:雄大、豪华、富于创意。体现了新兴武士和商人的活力。
- 日料进化:
- 饮食也趋于华丽。南蛮贸易带来了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如用油炸的“天妇罗 (天ぷら てんぷら)”(源于葡萄牙语 tempêro 或 tempora)、名为“卡斯提拉 (カステラかすてら)”的蛋糕(源于葡萄牙语 Pão de Castela)。辣椒 (唐辛子 とうがらし) 等调味品也传入。怀石料理的形式进一步完善。
- 语言进化:
- 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词汇开始少量进入日语,是外来语(后来主要来自英语)的开端。统一政权的建立有助于语言的融合,但地域差异仍大。
- 典故/成语:
- “鳴かぬなら殺してしまえ時鳥 (鳴かぬなら殺してしまえほととぎす なかぬならころしてしまえほととぎす)”: 如果杜鹃不叫,就杀了它。这句描绘织田信长性格的川柳(短诗)广为流传,象征其果断甚至残忍。还有对应秀吉(逗它叫)和家康(等它叫)的版本。
- 本能寺之变 (本能寺の変 ほんのうじのへん):指信长被部下背叛的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政变之一,充满谜团。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与明朝(明朝晚期)基本处于断交状态,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意图进一步征服中国,但被中朝联军击败。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朝鲜、琉球或民间途径进行。前期从中国传入的文化仍在消化吸收。
江户时代(1603年 - 1867年)
- 时代特征: 德川家康 (徳川家康 とくがわいえやす) 在关原之战 (関ヶ原の戦い せきがはらのたたかい) 后建立江户幕府 (江戸幕府 えどばくふ) 于江户(现东京 とうきょう),开始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与稳定时期。幕府实行严格的身份制度(士农工商)和参勤交代 (参勤交代 さんきんこうたい) 制度控制大名。对外实行锁国政策 (鎖国 さこく),仅允许在长崎出岛 (長崎出島 ながさきでじま) 与荷兰、中国进行有限贸易。
- 关键人物:
- 德川家康 (徳川家康 とくがわいえやす): 江户幕府的创立者,奠定了长期和平的基础。
- 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 まつおばしょう): 俳句 (俳句 はいく) 大师,著有《奥之细道 (おくのほそ道 おくのほそみち)》。
- 葛饰北斋 (葛飾北斎 かつしかほくさい) & 歌川广重 (歌川広重 うたがわひろしげ): 浮世绘 (浮世絵 うきよえ) 绘画大师,其作品对西方印象派产生影响。
- 近松门左卫门 (近松門左衛門 ちかまつもんざえもん): 净瑠璃 (浄瑠璃 じょうるり,木偶戏) 和歌舞伎 (歌舞伎 かぶき) 的著名剧作家。
- 文化进化:
- 町人文化 (町人文化 ちょうにんぶんか): 随着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特别是江户、大阪 おおさか、京都),商人、手工业者(町人)成为文化创造和消费的主体。
- 文学:俳谐 (俳諧 はいかい)、草双纸 (草双紙 くさぞうし,通俗图文读物)、洒落本 (洒落本 しゃれぼん)、人情本 (人情本 にんじょうぼん) 等庶民文学形式流行。
- 艺术:浮世绘(描绘市井生活、美女、演员、风景)达到顶峰。
- 戏剧:歌舞伎、净瑠璃成为广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 学术:朱子学被定为官方学问,但也出现了研究日本古籍和思想的国学 (国学 こくがく),以及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知识——兰学 (蘭学 らんがく)。
- 町人文化 (町人文化 ちょうにんぶんか): 随着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特别是江户、大阪 おおさか、京都),商人、手工业者(町人)成为文化创造和消费的主体。
- 日料进化:
- 现代和食的基础在此时期形成并普及。由于交通改善和商业发达,各地食材流通更广。
- 江户四大食: 寿司 (鮨・鮓 すし,特指江户前握寿司)、天妇罗 (天ぷら てんぷら)、鳗鱼 (鰻 うなぎ) 蒲烧 (蒲焼 かばやき)、荞麦面 (蕎麦 そば)。这些快餐式食品在繁华的江户非常流行。
- 酱油、味醂 (味醂 みりん)、味噌 (味噌 みそ) 等调味料的生产和使用更加普遍化、精致化。
- 各地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料理 (郷土料理 きょうどりょうり)。怀石料理和本膳料理继续在正式场合使用,但更加精炼。
- 现代和食的基础在此时期形成并普及。由于交通改善和商业发达,各地食材流通更广。
- 语言进化:
- 近世日语 (近世日本語 きんせいにほんご) 形成,更接近现代日语。江户地区的方言(下町言葉)因其政治中心地位,对共同语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识字率在武士和町人阶层中提高,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和规范化。
- 典故/成语:
- “忠臣蔵 (忠臣蔵 ちゅうしんぐら)” / 赤穗事件 (赤穂事件 あこうじけん): 指元禄年间赤穗藩武士为主君复仇的故事,体现了武士的“忠义”精神,成为戏剧、讲谈等反复演绎的经典题材。
- “風林火山 (風林火山 ふうりんかざん)”: 源自《孙子兵法》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是战国大名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 たけだしんげん) 的军旗语,在江户时代通过讲谈、文学等广为流传,象征用兵策略或行动准则。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虽然锁国,但与清朝(清朝)通过长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的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和阳明学)、医学、本草学、绘画、书法等通过进口书籍和少数来日僧人、商人继续影响日本。隐元隆琦 (隠元隆琦 いんげんりゅうき) 禅师从中国传入黄檗宗 (黄檗宗 おうばくしゅう),并带来了明代风格的建筑、艺术和普茶料理 (普茶料理 ふちゃりょうり)。
近代与现代(1868年 - 至今)
- 时代特征:
- 明治时代 (明治時代 めいじじだい, 1868-1912): 美国佩里舰队 (黒船来航 くろふねらいこう) 叩关,幕府倒台,天皇重掌权力(大政奉还 たいせいほうかん),实行明治维新 (明治維新 めいじいしん)。以“富国强兵 (富国強兵 ふこくきょうへい)”“文明开化 (文明開化 ぶんめいかいか)”为口号,全面学习西方,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外扩张,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 大正时代 (大正時代 たいしょうじだい, 1912-1926): 短暂的相对民主、自由时期(大正民主 たいしょうデモクラシー)。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东大地震 (関東大震災 かんとうだいしんさい)。
- 昭和时代 (昭和時代 しょうわじだい, 1926-1989): 前期走向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最终战败。战后在美国占领下进行民主改革,制定和平宪法,之后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平成时代 (平成時代 へいせいじだい, 1989-2019): 泡沫经济破裂,进入长期经济低迷期(“失去的二十年”)。阪神大地震 (阪神・淡路大震災 はんしん・あわじだいしんさい)、东日本大地震 (東日本大震災 ひがしにほんだいしんさい) 等自然灾害。社会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流行文化(动漫、游戏)走向世界。
- 令和时代 (令和時代 れいわじだい, 2019-至今): 新天皇即位,面临全球化挑战、科技变革、新冠疫情等新课题。
- 关键人物:
- 明治: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 めいじてんのう)、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 いとうひろぶみ)、福泽谕吉 (福沢諭吉 ふくざわゆきち)、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なつめそうせき) 等。
- 昭和: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 しょうわてんのう)、吉田茂 (吉田茂 よしだしげる) 等。
- 平成/令和:各个时期的首相、文化名人、企业家等。
- 文化进化:
- 急速西化与传统并存: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科技全面学习西方。同时,传统艺术(能、歌舞伎、茶道、花道)得到保护和传承。
- 大众传媒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普及,深刻影响文化传播和形态。
- 现代文学、艺术流派诞生:受西方影响,出现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
- 战后:美国文化影响巨大。经济发展带来大众消费社会。动漫 (アニメ anime)、漫画 (漫画 まんが)、J-POP等流行文化繁荣并输出海外。
- 日料进化:
- 西餐(洋食 ようしょく)传入并开始日本化,如咖喱饭 (カレーライス karē raisu)、炸猪排 (トンカツ tonkatsu)、可乐饼 (コロッケ korokke) 等成为国民食品。肉食消费大大增加。
- 乳制品、面包普及。
- 速食、方便食品、外食产业发达。
- 传统和食在保持精髓的同时,也在吸收外来元素,更加多样化。“和食”在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语言进化:
- 言文一致 (言文一致 げんぶんいっち) 运动,使书面语更接近口语,形成现代日语(标准语 標準語 ひょうじゅんご)的基础。
- 汉字使用整理:制定当用汉字(后改为常用汉字 じょうようかんじ)。
- 大量西方词汇(主要是英语)以片假名形式(外来语 カタカナ語 カタカナご / 借用語 しゃくようご)涌入日语,至今仍在不断增加。
- 敬语体系 (敬語 けいご) 依然复杂,是现代日语学习的重要部分。
- 典故/成语(近代产生的,或与近代事件相关的):
- “和魂洋才 (和魂洋才 わこんようさい)”: 明治时期的口号,指保持日本精神的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
- “脱亚入欧 (脱亜入欧 だつあにゅうおう)”: 福泽谕吉提出的思想,主张日本摆脱亚洲的落后状态,加入西方列强的行列。对日本近代发展路径影响深远。
- 与中华文化关联:
- 清末民国时期至现代: 关系复杂多变。
- 早期:日本成为中国维新派、革命党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重要目的地。大量中国留学生赴日。日语中的许多现代词汇(如“科学”、“哲学”、“社会”、“经济”等,很多是日本借用汉字翻译西方概念)反向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现代汉语。
- 中期: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两国关系破裂。
- 战后:邦交正常化后,经济、文化交流恢复并发展。但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仍是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影视、游戏等)也对日本年轻一代有一定影响。
- 清末民国时期至现代: 关系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