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火中之舞
我是老哥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通过一个故事,来探讨一个宏大而深刻的话题。我们常常看到,在全球的商业舞台上,一些来自中国的企业如同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它们的名字,比如字节跳动
、SHEIN
、比亚迪
、华为
,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家庭耳熟能详的品牌。它们在全球掀起了巨大的浪潮,重塑了从我们购物的方式,到我们沟通、娱乐,乃至出行的一切。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巨大的阻力,似乎要将它们推回原地。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能让这些企业在如此猛烈的风暴中,不仅生存下来,甚至还能继续生长?它们是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全球棋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韧性、战略与智慧?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踏上这段探索之旅,去尝试理解这场正在全球舞台上演的,关于中国企业家的“火中之舞
”。
我的探索,始于一个最基础,也最常被提及的概念——中国的供应链。多年来,当我与国外的商业伙伴交流时,“世界工厂
”这个词总是会被提起。
最初,它代表着低廉的劳动力和巨大的生产规模。但随着我深入观察,我发现这个标签早已过时,它远远无法概括今天中国供应链的真正面貌。我想象着,如果将中国经济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它的供应链,就是深植于大地之下,一个庞大、复杂、盘根错节的根系。
这个根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输送养分”,它本身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我曾有机会走进珠三角的一个工业园区,那里的景象让我至今难忘。那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工厂,而像是一个精密协作的巨大机器。
在这家工厂里,一个手机外壳刚刚完成塑形,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工厂,专门为它定制的精密螺丝就已经生产完毕,并通过高效的物流网络,在几小时内送达。而在不远处的另一座大楼里,数百名工程师正在争分夺秒地设计下一代产品的电路板。
这种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变得异常高效。运输成本被降到最低,信息交流几乎没有延迟。我意识到,这才是“生态系统
”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不是简单的聚集,而是各个环节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诞生了 1+1 远大于 2 的效率。
更让我震惊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人”。我们总听说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但数字是冰冷的。2022 年,中国培养了 470 万名工程师,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印度和欧洲的总和。但当我亲眼看到这些年轻、充满活力的工程师,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线上,为了一个技术难题通宵达旦,那种对技术的热情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才让我真正理解了数字背后的力量。
虽然备受争议的“996
”工作文化反映了残酷的竞争,但也从侧面展现了这片土地上追赶和创新的渴望。这种人力资本,与每年超过 6600 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以及遍布全国的高速铁路网、5G 基站、数据中心和工业机器人,共同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的“硬实力”。
到 2021 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根系变得“粘性”十足。我曾经问过一位欧洲电子公司的 CEO,为什么他们不把生产线完全搬到东南亚,那里的人工成本更低。
他苦笑着告诉我:“老哥哥,我们试过。在越南建厂,我们可以组装产品。但如果一个关键的零部件出了问题,或者我们需要对设计进行微小的改动,在深圳,我只需要打几个电话,几小时内就能找到解决方案,新的样品可能第二天就摆在我的办公桌上。
但在其他地方,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在消费电子这个行业。”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这种“粘性
”,这种无法在短期内被复制的、高度优化的生态系统,才是中国供应链真正的护城河
。
它不仅仅是成本优势,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效率和响应速度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不同的行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服装领域,尽管成本上升,但中国对纱线、面料等上游原材料的掌控,以及工人的熟练技能,使其依然保持着主导地位。
在消费电子领域,这里生产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在过去十五年里,其总量超过了世界其他所有地区的总和。在光伏产业,得益于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早期的国家支持,中国企业在从多晶硅到成品组件的整个价值链上都拥有强大的技术和价格优势。
而在如今最炙手可热的电动汽车领域,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市场,也凭借在电池、电控等核心部件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全球 29 种关键矿产资源的加工控制,迅速成为全球主要的出口国。这个强大的供应链根系,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但光有“硬件”还不够,真正驱动这些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拼搏的,是它们的“软件”——一种独特的,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企业家精神。为了理解这一点,我开始翻阅历史,与许多老一辈和新生代的企业家交谈,试图解码他们行为模式背后的文化密码。
我发现,有两个词是绕不开的:“关系
”和“面子
”。在西方商业语境中,“关系”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人脉”,但这远远不够。我认识的一位温州商人,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和一位中东的代理商建立了真正的“关系”。这十年里,他们不仅仅是商业伙伴,更是朋友。
他们会在对方孩子出生时送上真挚的祝福,会在对方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基于长期信任和互惠建立起来的联系,远比一纸合同要牢固得多。在很多制度尚不完善或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关系”是建立信任、获取资源、化解危机的最重要机制。
而“面子”,则关乎声誉、尊严和在交往中维持和谐的能力。我曾旁观过一场异常艰难的商业谈判。双方僵持不下,气氛紧张。中方的企业家没有选择激烈的对抗,而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主动提议休会,并邀请对方共进晚餐。
在饭桌上,他绝口不提商业,而是聊起了对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甚至还用稍显笨拙的当地语言讲了个笑话。气氛立刻缓和下来。他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也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第二天,谈判顺利达成。我明白了,“面子”不是虚荣,而是一种高超的社交智慧,是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润滑剂。
除了这些,我还观察到一种普遍的“长期导向
”思维。与许多西方企业追求季度财报的短期主义不同,很多中国企业家更像是在下一盘大棋。他们愿意为了未来的战略目标,牺牲眼前的部分利益,进行长期的、甚至是看似没有回报的投资。
这种坚韧不拔,着眼未来的心态,被认为是许多东亚经济体崛起的关键文化因素。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面临巨大压力时,这些企业依然会坚持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巨资。这些文化特质——关系、面子、长期导向,再加上集体主义的传统和家庭作为坚强后盾的支持——共同塑造了中国企业家鲜明的特征:
卓越的韧性、惊人的适应性、勤奋务实的作风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他们仿佛天生就习惯了在模糊和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中辗转腾挪。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数据,尽管创业在中国社会中依然被视为备受尊敬的职业选择,但实际的早期创业活动率,在经历了最初几十年的高涨后,自 2015 年以来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这似乎在告诉我,虽然创业的“精神”仍在,但创业的“实践”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阻力。这为我的探索之旅,增添了一丝复杂的色彩。
带着对供应链“硬件”和文化“软件”的理解,我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已经闯荡全球的具体案例。我想通过解剖它们的成功与失败,来寻找更具普适性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既有激动人心的成功,也有发人深省的警示。
我首先研究了那些在全球声名鹊起的科技和电商品牌。字节跳动的TikTok
,它就像一阵无法阻挡的旋风,席卷了全球的社交媒体。它的成功,与其说是商业模式的胜利,不如说是产品本身的胜利。它用一种全新的、极具吸引力的内容形式,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精准地抓住了全球年轻人的心。
而另一家公司SHEIN
,则上演了另一个版本的传奇。它将中国供应链的效率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敏锐地捕捉时尚潮流,并以极具侵略性的价格,迅速占领了欧美市场。它甚至巧妙地利用了美国对低价值包裹的关税豁免政策,建立起了自己的成本优势。
目光转向制造业,比亚迪
的崛起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诗。当全世界的目光还聚焦在特斯拉身上时,比亚迪已经悄然通过深度垂直整合,将电池、半导体等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它以亲民的价格切入大众市场,同时在“刀片电池”等技术上不断创新。
更重要的是,它展现出了坚定的全球雄心。通过在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关键地区建立本地组装厂,它巧妙地规避了潜在的关税壁垒,将战线直接推到了竞争对手的家门口。我甚至看到新闻,比亚迪开始用自己建造的巨大汽车运输船,将车辆运往全球。这种掌控全产业链的决心和魄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制造业巨头的真正野心。
华为
的故事则充满了悲壮和坚韧。面对来自美国的严厉制裁,这家科技巨头一度命悬一线。然而,它展现出的韧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它壮士断腕,开启了艰难的“去美国化
”进程,大力投资研发,推出了自己的鸿蒙操作系统,并积极拓展云计算、汽车软件等新业务领域。
尽管步履维艰,但它不仅活了下来,还在 5G 等领域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华为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也让我看到了在极端压力下,技术自立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所能提供的战略纵深。
还有一些公司的成功,则来自于精明的战略收购。联想通过收购 IBM 的个人电脑业务和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在一夜之间获得了全球性的品牌、渠道和管理经验,完成了惊险的一跃。家电巨头海尔,则采取了更加大胆的策略,它没有先从容易的周边市场开始,而是直接挑战美国、欧洲等最成熟、最难啃的市场。
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本土化
”。但这种本土化,绝非简单的翻译菜单或更换包装。我看到了一个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手机品牌传音
,是如何成为非洲市场的绝对王者。它的成功秘诀,就是做到了极致的“全球本土化
”。
他们发现非洲消费者通常有多张 SIM 卡,就推出了多卡槽手机;考虑到当地电力不稳,就研发了超长待机的电池;他们甚至开发出针对深色皮肤优化的拍照算法,并内置了多种非洲本地语言的输入法。这种深入骨髓的本土化,让传音的产品仿佛就是为非洲用户量身定做的。
从肯德基在中国推出豆浆油条,到宜家在中国提供家具组装服务,再到传音手机在非洲的成功,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用一种模式去覆盖全世界,而是用一千种方式去适应一千个不同的本地市场。
然而,有光明就有阴影。我也看到了大量失败的案例。我记得美泰公司曾满怀信心地在上海开设了芭比娃娃的全球旗舰店,结果却因对中国消费者和“芭比”品牌认知的误判而惨淡收场。英国零售巨头乐购,也因其忠诚度计划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门店选址脱离实际,最终黯然退出。
还有优步,它试图将全球统一的模式强加于中国市场,却在与更懂中国用户和司机的滴滴的竞争中一败涂地。这些失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向我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傲慢和想当然,是全球化之路上的最大敌人
。不理解、不尊重、不适应当地的文化、竞争和消费者行为,无论你拥有多么强大的品牌和资本,最终都难免会水土不服。
正当我沉浸在这些成败案例的复盘之中,试图总结出规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整个棋局。时间,指向了 2025 年的春天。一股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寒流,从大洋彼岸袭来,其猛烈程度和影响范围,都远超所有人的预料。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亲眼见证着全球商业格局的剧烈震荡。
我清晰地记得那几个月里,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不安。2025 年 2 月 4 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将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 10% 的关税。紧接着,3 月 4 日,关税被翻倍至 20%。然而,这仅仅是前奏。真正的“风暴眼
”,在 4 月 2 日到来。美国宣布,将对几乎所有国家征收 10% 的基准关税,并在此基础上,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的“对等”税率。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在原有的 20% 之上,再叠加 34%,总税率达到了惊人的 54%。
更致命的是,一直以来被许多电商企业所依赖的、针对小包裹的“最低限度”免税额,也被取消,代之以高额的关税。我能想象到,那一刻,无数正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制定新季度计划的企业家们,收到了这条消息时的震惊。他们的商业模式,他们的成本结构,他们对未来的所有预期,都在一夜之间被彻底颠覆。
然而,风暴并未停歇。4 月 9 日,对等税率进一步升级,针对中国的总税率估算已高达 104%。4 月 10 日,这个数字再次被刷新到 145%。到 4 月 15 日,有白宫的情况说明书甚至宣称,如果算上之前已有的针对特定商品的 301 条款关税,中国商品面临的最高关税可能达到 245%。整个局势变得极度不稳定,充满了威胁、报复和各种相互矛盾的信息。
确定性,成为了那个春天里最稀缺的商品。
这场关税风暴,如同一场全面的压力测试,考验着每一个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企业。它们的反应,也成为了我观察的重点。我看到,最直接、最广泛的应对,就是加速供应链的重构。过去那种“中国+1
”的观望心态,迅速被更果断的“区域化
”和“近岸外包
”行动所取代。
我看到,像 SHEIN 这样的公司,在赖以为生的关税漏洞被堵上后,果断地行动起来。它不再仅仅依赖中国的供应商,而是积极地鼓励甚至资助它们去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建厂,以利用那里更低的成本和更有利的贸易地位。同时,它开始全面优化其全球物流网络,以适应新的合规要求。
我看到,比亚迪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更加坚定了其全球建厂的战略。它在匈牙利、巴西、泰国、墨西哥等地的工厂建设,被赋予了全新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仅是扩张,更是对冲风险的“诺亚方舟
”。通过在当地组装汽车,比亚迪可以有效地规避那高得令人望而却步的进口关税,直接在目标市场展开竞争。
我也看到,华为这家早已在风暴中淬炼过的公司,表现出了惊人的从容。关税升级对它来说,只是确认了它早已开始的战略转型的正确性。它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其鸿蒙生态的建设,加速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布局。它似乎在用行动告诉我,当外部的门被关上时,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自己的家建得更坚固,并从内部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
这场风暴,也成为了中国加速技术自给自足的最强催化剂。我看到,国家和企业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到半导体、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中。数千亿美元的资金被注入本土的半导体产业,尽管在最尖端的芯片制造上仍有差距,但在封装测试等领域,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并在成熟制程芯片上迅速扩大产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在研究论文发表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清华、北大等高校成为全球顶尖的人才中心,一批本土的 AI 公司正在迅速追赶世界最前沿的模型。我甚至注意到,中国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产出也在快速增长,全球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中,有九家都来自中国。
我逐渐意识到,2025 年的这场关税风暴,虽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它更像是一个加速器。它迫使中国企业家们用更快的速度,去完成一次深刻的战略进化。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中美之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高时,中国与东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广阔的全球南方的经济联系,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深。一个更加多极化、或者说碎片化的全球贸易新格局,似乎正在这片惊涛骇浪之中,悄然成形。
经过这段漫长而深入的探索,从供应链的根基,到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从全球化的成败案例,到地缘政治风暴中的艰难应对,我仿佛走完了一段完整的旅程。现在,当我再次回望出发时的问题——那些在全球舞台上起舞的中国企业家,究竟依靠什么来驾驭这变幻莫测的格局?我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答案。
我最终意识到,在这个新时代,要想获得持续的全球成功,已经不再是依靠单一维度的优势了。成功的法则,已经演变成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公式。这个公式的基石,依然是强大而有韧性的供应链管理。但“强大”的定义已经改变,它不再只意味着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意味着灵活性、多元化和抗风险的能力。
在这个基石之上,是深入骨髓的跨文化适应与本地化能力。这要求企业家们放下身段,像人类学家一样去研究每一个目标市场,理解那里消费者的细微偏好、文化价值观和商业规则。成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同理心”的竞争。谁能真正做到“身在当地,心在当地”,谁就能赢得信任,赢得市场。
而驾驭这个公式最关键的变量,则是敏锐的地缘政治风险管理能力。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地缘政治不再是遥远的国际新闻,而是悬在每一个跨国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能够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并制定有效预案,已经从一种加分项,变成了一项生存的必备技能。
最后,为这一切注入灵魂和动力的,是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和建立全球品牌的决心。当成本优势逐渐被削弱,当地缘政治的阻力越来越大,一个独特而强大的产品,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才是企业最坚实的护城河。这需要持续的、巨大的研发投入,更需要持之以恒地用质量、创新和可靠性,去赢得全球消费者的心。
所以,我明白了。这场“火中之舞
”,考验的正是这种综合性的智慧。它要求中国的企业家们,既要像精明的商人一样计算成本,又要像耐心的农夫一样培育关系;既要像勇敢的探险家一样开拓未知市场,又要像谨慎的船长一样规避暗礁;既要像杰出的工程师一样追求技术卓越,又要像智慧的外交家一样纵横捭阖。
中国企业家走向全球的征程,远未结束。未来的道路,无疑会比过去更加复杂,充满更多的挑战。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那种内在的驱动力、惊人的适应性和着眼长远的战略耐心,让我相信,他们依然会是世界舞台上最重要、最不容忽视的参与者。他们的这场“火中之舞”,仍将继续,也必将继续在烈焰中,重塑着未来的全球产业与贸易格局。而我们,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见证者。
🎥 Watch the Animated Story
📺 Visit Sumatman to create your own animated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