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gege's Journal

丹尼尔卡尼曼 理性的解构者

我是老哥哥,今天,我们不讲帝王将相,不说成败兴亡。我们要深入一片更幽暗、也更贴近我们每个人的战场——我们的大脑。这是一个关于理性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关于我们“非理性”的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人,如何用一生时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关于人类思维的地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我们思考时,那些看不见的陷阱、捷径与悬崖。这位理性的解构者,就是丹尼尔·卡尼曼

让我们先进入一个思想实验,一个曾经让无数人陷入沉思的困境。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公共卫生官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正准备在一个国家爆发,预计会夺走600人的生命。现在,你有两种方案来对抗这场灾难。

请仔细听,然后做出你的选择。第一种情境,正面框架:方案A,如果采纳这个方案,可以确定救活200人。方案B,如果采纳这个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救活全部600人,但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一个人也救不活。你会选择哪一个?

在无数次的实验中,绝大多数人,超过70%的参与者,都坚定地选择了方案A。他们选择了确定性。拯救200条生命,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握在手里的成果。他们规避了风险,这是一个看似无比理性的选择。

好的,请记住你的选择。现在,让我们把情境稍微调整一下,问题的本质完全不变,只是换一种说法。第二种情境,负面框架:方案C,如果采纳这个方案,会确定有400人死亡。方案D,如果采纳这个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无人死亡,但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将全部死亡。

现在,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奇迹发生了。在这个情境下,超过75%的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方案D。他们选择了赌一把。他们无法接受“确定死去400人”这个冰冷的结果,宁愿去追求那个渺茫的、无人死亡的希望。

现在,迷雾出现了。请你仔细看看这两个情境。方案A(确定救活200人)和方案C(确定死去400人)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都是在600人中,200生,400死。同样,方案B和方案D也是完全等价的。

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同样的数据,同样的概率,同样的后果。但仅仅因为描述方式的不同——一个强调“获得”,一个强调“损失”——我们,这些自诩为“理性”的智慧生物,就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决定。我们仿佛站在一片浓雾之中。我们以为自己走的每一步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但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悄悄地拨弄着我们的方向盘,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就背离了逻辑的航线。

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深信不疑,但这个简单的实验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思维深处的裂痕。这片迷雾,笼罩着我们每一个日常决策,从买一杯咖啡,到选择一份工作,再到决定一段感情的去留。我们是谁?我们真的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吗?

所以,真正的谜题就此浮现。这个谜题,比任何历史悬案都更加根本,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这个谜题不是“我们是否会犯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谜题是:为什么我们的“非理性”如此具有系统性、如此具有可预测性?

如果我们的错误是随机的,是偶然的,那它们会互相抵消,最终世界依然由平均的、理性的决策主导。但卡尼曼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的,是一种如同万有引力般稳定存在的“认知偏见”。我们不是在随机地犯错,而是在以同样的方式、朝着同一个方向、集体地、系统地犯错。

这就像射击打靶,我们不仅脱靶了,而且所有人的子弹都稳稳地落在了靶子的左下角。这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深刻的机制,一种我们大脑出厂时就自带的“默认设置”。

因此,我们要解开的谜题就是:人类大脑这台精密无比的机器,其内部究竟遵循着怎样一套不为人知的运行逻辑,让我们在自以为清醒、理性的状态下,做出一个个违背纯粹逻辑的决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心理学的实验室里。我们必须回到故事的起点,回到那个塑造了这一切的源头。我们要跟随丹尼尔·卡尼曼的眼睛,回到他那被战争阴霾笼罩的童年,去寻找解开这个人类终极谜题的第一块拼图。

我们的调查,始于1940年代,被纳粹阴影笼罩的巴黎。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第一条,也是最深刻的一条线索。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出生于特拉维夫,但他的童年在巴黎度过。他是一个犹太孩子。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对于一个犹太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他们的生活从温馨的日常,瞬间切换到了恐惧与流亡的模式。六岁的卡尼曼被迫学会在沉默和伪装中生存。犹太人被要求佩戴醒目的黄色大卫星标记,这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标签。

一个寒冷的夜晚,宵禁时间快到了。小卡尼曼在一个朋友家玩得太久,匆忙往家赶。走在空旷的街道上,他突然心脏一紧——他忘记把那件缝着黄色大卫星的外套翻过来了。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一个穿着黑色制服的党卫军士兵。恐惧像冰冷的海水一样将他淹没。在那个年代,一个被纳粹士兵拦下的犹太孩子,结局通常只有一个。

士兵拦住了他。小卡尼曼抬起头,看到的不是预想中的凶残与暴戾。那个士兵的眼神,竟然是温和的。他蹲下身,把小卡尼曼紧紧地抱了一下,然后打开自己的钱包,抽出一张纸币,塞进了男孩的手里,还给他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男孩。然后,他挥挥手,让卡尼曼快点回家。

卡尼曼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个夜晚。他跑回家,内心充满了巨大的困惑与震撼。那个抱住他的男人,和那个屠杀他同胞的群体,是同一种人。那个给了他钱和温情的士兵,如果和他的同伴在一起,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送进集中营。这个瞬间,像一颗种子,埋进了卡尼曼幼小的心灵。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第一次意识到,人是多么的复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

这是我们调查的第一条关键线索:人性不是一块坚硬的、一成不变的岩石,它更像是一团可以被情境随意揉捏的黏土。“理性人”的假设,首先就崩塌在它对“人性稳定性”的错误预设上。那个士兵的行为,不是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情境触发的情感反应。这个洞察,成为了卡尼曼日后所有研究的底色。

我们的调查快进到1950年代。卡尼曼进入著名的希伯来大学,最终转向了心理学。毕业后,卡尼曼进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他的任务是——选拔军官。这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在真实世界里检验人类判断力的实验室。

卡尼曼很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面试官们总是能对某个候选人产生极其强烈的第一印象。比如,某个士兵在翻墙时表现得异常英勇,面试官们就会被这个“闪光点”所征服,滔滔不绝地分析这个候选人是多么有潜力,简直是天生的领导者。他们会构建一个非常连贯、非常有说服力的故事。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光环效应”。

然而,几个月后,当军官学校的实际表现反馈回来时,结果却令人沮丧。那些被面试官们极力吹捧的“天生领导者”,表现往往很平庸,甚至垫底。而一些当初不被看好的人,反而脱颖而出。卡尼曼用他擅长的统计学,做了一个冰冷的分析。

他发现,面试官们的直觉预测,其准确率和随机乱猜几乎没有差别。他把这个结论告诉同事们,但他们根本不相信。下一次选拔时,他们依旧自信满满地依赖自己的“火眼金睛”。

这是我们调查的第二条关键线索:一个引人入胜的、连贯的故事,其说服力远远大于冰冷的、但更可靠的统计数据。我们的直觉,极其容易被生动的个例所绑架,而忽略了背后更广泛的概率规律。我们不是天生的统计学家,我们是天生的故事家。

我们的调查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阶段。1969年,希伯来大学心理学系的一次午餐会上,35岁的卡尼曼,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伴侣——32岁的阿莫斯·特沃斯基。这是一次思想的核聚变。

卡尼曼,谨慎、内省,甚至有些悲观,总是怀疑一切,包括他自己。特沃斯基,则像太阳一样,自信、乐观、光芒四射,被誉为“全世界最不怕犯错的人”。他们都拥有数学背景,却都投身于对人类心智的研究。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思维方式却惊人地互补。

他们的合作模式成为学术界的一段传奇。他们每天下午会待在一个房间里,长达四到六个小时,进行高强度的思想碰撞。他们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互相攻击对方的假设。笑声和争吵声混杂在一起,每一个想法都在最严苛的批判中艰难成型。

这对黄金搭档,共同向人类的“统计直觉”发起了总攻。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巧妙到近乎狡猾的心理学实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琳达问题”。琳达,31岁,单身,性格直率,非常聪明。她大学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非常关心歧视和社会公正等议题,还积极参加过反核武器的示威游行。

好了,背景介绍完毕。现在请你根据直觉,快速判断以下两种情况,哪一种可能性更高。 A. 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员。 B. 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员,并且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在实验中,高达85%的受访者都选择了B。

然而,B选项在逻辑上是绝对不可能比A选项更可能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概率法则,叫做“合取谬误”。“银行出纳员”这个集合,必然包含了“既是银行出纳员又是女权主义者”这个子集。就像“苹果”的数量,必然大于等于“红色的苹果”的数量一样。

那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犯这个错误呢?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判断时偷懒了。它没有去计算概率,而是走了一条捷径,它在评估“代表性”。我们读了那段关于琳达的描述,脑海里立刻形成了一个鲜活的、关于社会活动家的形象。而选项B,“银行出纳员兼女权主义者”,比选项A那个孤零零的“银行出纳员”,更“像”我们脑海中琳达的形象。

这是我们调查的第三条,也是极为震撼的一条线索:我们的大脑极其不擅长处理抽象的概率,但极其擅长编故事和判断相似性。当一个选项能够构成一个更丰满、更连贯、更符合我们刻板印象的故事时,我们就会觉得它更“可能”是真的,哪怕它在逻辑上漏洞百出。这个“代表性启发式”,就是我们思维中的一个巨大bug。

现在,我们调查的证据链已经越来越清晰。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要挑战的,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石——“理性经济人”假设。1979年,他们发表了石破天惊的论文《前景理论》。这篇论文,最终为卡尼曼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通过无数次的实验,他们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三个核心公理。

  1. 参考点依赖:我们关心的不是最终财富的绝对值,而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变化。赚到100万,对于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工薪阶层来说,带来的快乐是天壤之别的。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变化”,而非“状态”。
  2. 损失厌恶:这是前景理论皇冠上的明珠。卡尼曼发现,失去100块钱带来的痛苦,其程度大约是得到100块钱带来的快乐的两倍。我们对“失去”的恐惧,远远强于对“获得”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股民总是死死攥着亏损的股票不肯卖出,却轻易卖掉上涨的股票。
  3. 概率权重:我们对概率的感受是非线性的。我们会过度高估那些极小概率的事件,比如买彩票中大奖或者飞机失事。同时,我们会低估那些中高概率的事件。一个从99%到100%的确定性提升,对我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从50%到51%的提升。

现在,让我们用这三条公理,回头再看“亚洲疾病问题”。在正面框架下,我们规避风险。但在负面框架下,由于我们“损失厌恶”,我们宁愿去赌一把以求避免那个“确定性的巨大痛苦”。这是我们调查的第四条,也是最致命的一条线索:我们的决策,根本不是一台精密计算器,而是一台由“趋利避害”的原始情绪所驱动的机器,尤其是在“避害”这一点上,我们的反应极其强烈和非理性。

我们的调查至此,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的证据。从二战的街头,到以色列的军营,再到希伯来大学的实验室。我们看到,人类的决策行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偏见”和“谬误”。但这些线索,就像一堆散落的珍珠,它们都很璀璨,但似乎还缺少一根线,将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优雅的理论项链。

在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之后,卡尼曼一个人继续着他们的探索。他将自己一生的研究全部汇集到了一起。他意识到,所有这些看似孤立的“思维bug”,其实都源于我们大脑内部一个根本性的、二元对立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解开所有谜题的钥匙。他告诉我们,你的头脑里,住着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快思考。它是自动的、直觉的、情绪化的。它就是那个在你看到“2+2=?”时,答案“4”会瞬间从你脑海里蹦出来的东西。它也是那个让你一看到蛇的照片就会感到恐惧,一听到刺耳的刹车声就会立刻紧张的东西。它从不休息,一直在后台运行,处理着海量的信息,形成各种印象、直觉和感受。

但是,系统1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很懒,而且非常容易被骗。它追求的是一个“说得通”的故事,而不是“真实”的故事。它会用简单的答案替代复杂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到的所有偏见——光环效应、代表性启发式、损失厌恶——全都是系统1的杰作。

系统2,是慢思考。它是理性的、专注的、需要耗费心力的。它就是那个在你计算“17 x 24”时,必须调动起来的那个部分。它负责逻辑推理、自我控制、审慎分析。当系统1遇到麻烦时,系统2本该出场来接管。理论上,系统2是我们理性的守护者,是我们思想的“监工”。

然而,系统2的致命弱点是:它非常懒惰。启动系统2需要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会让我们感到疲惫。还记得那个经典实验吗?当人们被要求记住一串7位数的数字时,他们更有可能在零食选择中,放弃健康的水果,而选择诱人的巧克力蛋糕。因为系统2“正忙”,负责冲动和欲望的系统1就趁机占了上风。

现在,一切都豁然开朗了。我们为什么会在“亚洲疾病问题”上做出矛盾的选择?因为系统1对“救活”和“死去”这两个词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为什么会掉进“琳达问题”的陷阱?因为系统1构建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们为什么会被面试官的“光环效应”误导?因为系统1被某个突出的优点所震撼,迅速构建了一个“他就是天才”的完美故事。

这就是卡尼曼一生研究的“本质”:我们绝大部分的决策,都是由那个冲动、爱讲故事、充满偏见的系统1主导的。但我们自己却往往浑然不觉,我们的大脑会进行一种事后合理化,让我们误以为,这些决定都是由那个深思熟虑、逻辑严谨的系统2做出的。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骑手驾驭着一头大象。骑手是系统2,大象是系统1。骑手以为是自己在指挥方向,但大多数时候,只是大象在凭着自己的性子走,而骑手能做的,仅仅是为大象已经走出的路径,想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已。

那么,知道了这一切,这个关于系统1和系统2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理论,它更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大脑使用说明书”。它带给我们的,是足以改变我们人生的深刻洞见。

第一个洞见:认识你自己,首先要认识你的偏见。在卡尼曼之后,“认识你自己”有了全新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清晰地意识到,你的大脑里天生就预装了那些“认知偏见”的程序。我们无法彻底消除这些偏见,但仅仅是“知道它们的存在”,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亮了一盏灯。

当你在重大决策时,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说一句:“等一下,这是我的系统1在说话,还是系统2在思考?”这种“元认知”能力,是通往更优决策的第一步。当你因为一次成功就过度自信,或者只寻找支持你观点的文章时,要提醒自己,这可能是系统1在作祟。

第二个洞见:我们可以成为自己决策环境的“设计师”。既然我们的决策如此容易被情境所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主动地去设计和改变情境,来“助推”我们自己和他人做出更好的选择。这就是卡尼曼的理论在公共政策和商业领域引发巨大革命的原因。

第三个洞见:重新定义“幸福”。卡尼曼晚年的研究转向了幸福。他再次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二元观点:我们有两个自我——“体验的自我”和“记忆的自我”。“体验的自我”活在当下,而“记忆的自我”则负责对整个体验进行总结和评分,指导我们未来的决策。

然而,“记忆的自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记录员。它只记住两件事:体验的“峰值”(最高峰或最低谷)和“结尾”。这被称为“峰终定律”。这个洞见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幸福”,究竟是“体验自我”的快乐总和,还是“记忆自我”的一个美好故事?它们想要的,常常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丹尼尔·卡尼曼的故事,是一个从战争废墟中走出的犹太男孩,用一生的好奇心和严谨,最终揭开了人类心智神秘面纱的故事。他像一位温和而坚定的解构者,拆解了我们关于“理性”的傲慢与幻觉,然后又像一位慈悲的建筑师,递给我们一套全新的图纸,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那个“快”的系统1共存,如何唤醒那个“慢”的系统2。

最终,卡尼曼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刻的智识上的谦卑。我们看到的世界,比真实存在的世界更简单、更连贯、也更充满意义,因为那是我们的系统1为我们精心编织的故事。而真正的智慧,或许就始于这样一个瞬间——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最需要怀疑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头脑中那个,讲故事给自己听的声音。

🎥 Watch the Animated Story

📺 Visit Sumatman to create your own animated story!

Author image
About Laogege
Menlo Park Website
Angel Investor, Creator, Speaker, Coder & Lifelong Learner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Laogege's Journal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Laogege's Journal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Unable to sign you in. Please try aga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Error! Stripe checkout failed.
Success! Your billing info is updated.
Error! Billing info update failed.